四季花开花落。
在厦大,四季如春。人们总是说;春天般的温暖,夏天一样的火热,秋风扫落叶,严冬最冷酷。但在厦大,春天倒是温暖,夏天却总湿热。没有强劲的秋风,遍扫落叶一片。冬天却也不冷,总见树叶绿绿,依然有花开花落。
二三月份,炮仗花就开了,凌云区那边的山墙上,黄花怒放,一鞭一鞭的,那叫一个蓬蓬勃勃,轰轰烈烈。
到了三四月份,龙牙花也竞相开放,红辣椒一般的鲜艳,在树枝的顶端成一簇一簇,想象为龙的牙齿也很有道理。
而四五月份,最好看的是木棉花,花瓣比拳头还大,掉落下来打在身上也有些疼痛呢。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好有个别名叫攀枝花,以前只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见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红军女英雄战士的事迹,所谓“英雄树,开红花,吴琼花生在穷人家”。
五六月份,无疑是凤凰花当家,一树一树的凤凰花一开,先是团团浓绿之中凸显出星星点点的鲜红,然后,点点变成簇簇,簇簇变成团团,团团变成连片,红得耀眼,红得夺目,红得令人刮目相看。与二三月份的炮仗花一样,那叫一个蓬蓬勃勃,轰轰隆隆。真个是“红了半空,红了一城”。此花不愧花中凤凰,此树不愧木中凤凰,怪不得厦门市民要把它选为市花。
常年能见三角梅。另外一些原本不知道的花草,如红花羊蹄甲、红叶石楠,原本不知其名,不识其花,现在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了。
步行道边上的芒果树,只结一些小芒果,刚刚发黄,就会落下来,根本就不熟。
公寓门前有好几棵龙眼树,九十月份结果,果子熟透后掉下来,在地上,有的裂开,有的不破,裂开的一会儿就找来蚂蚁,不破的在地上待上几天就走味了发出浓烈的香气。我有几次吧刚刚落下的龙眼果实捡回公寓,发现洗洗之后就能吃,而且味道很甜,很正宗。但后来,文学院的王诺教授好心劝我不要吃。他的意思是,学校的果树并不是当做果树来栽培的,而是作为观赏的树木来对待的,如果要喷药,就不会按照适合果木的量,而是按照一般树木的量,就是说,按照果树的标准会超标。于是,我就不再捡地上的龙眼回来吃了。
雨水
春天雨水多,最烦人的是所谓的“南风天”,满地还潮,擦地之后半天不干,被窝衣服摸上去总是湿湿的。
一日,在新的勤业餐厅三楼的廊道上就餐,雨下个不停,属于淅淅沥沥的中雨。雨丝本来就不细,从屋顶流下的雨水则成了很有规则的一道雨幕,长达十多米,宽则上百米,十分规整,十分有气派,似乎要把有雨的室外空间和无水的室内彻底隔开。但雨幕毕竟不是刀剑,手一伸,就到了透明水幕的外边。有俗话道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连续的雨天,让人的心情总有点沉闷,只盼一丝阳光的显现,照照快发霉的心灵。
到了夏天,连热带闷的,比较难受,当地人都不适应,几乎大半个白天都躲在有空调的房子里。我们好在工作到学期结束就回北京了,也就是说熬到六月中下旬。到这段时间,也得开空调,但我们只把空调调在“抽湿”功能,这样比较省电,但也比外面凉快了不少。
动物
相对而言,动物与人在厦门相处得比较和睦。每天早上,是鸟儿的叫声把我们唤醒,从天蒙蒙亮到天光大亮,其间有各种鸟儿的各种鸣啭,悦耳,不惊人,让人醒来时心情舒畅。
老鼠过街,猫儿流浪,也是常见的现象。尤其是领蕴餐厅上坡路的边上,猫儿鼠儿总是很多,倒也从未见到猫儿捉老鼠,想来它们是和平共处的吧。
一日,听闻窗前有咚咚咚的响声,抬眼一看,是一对松鼠在树上做爱。那声响,不说是惊天动地,也可说是动地惊天,实在让我大为惊讶、
黑天鹅是芙蓉湖的骄傲,成天三五成群地在湖面上游荡,游人来了也不怕,玩去着脖子让游人照相。似有一只老天鹅,总是落单的,想必是年老色衰,或者说不定精神受过创伤,性情孤单。
夏日里,蚊子也多,为对付它们,室内需要电蚊香,或者挂蚊帐。
不知道什么昆虫的幼虫,样子如蛆虫,爬墙能力很强,我们住五楼,从窗台看出去,那虫子一蠕一动,一屈一躬,竟然从外墙上爬到了五楼,再看它,上了六楼,上了屋顶,真不知道它要上楼顶干嘛,爬到什么地方躲起来,变蛹变蝶吧,每一生命都有其自己的生命历程,我们人类不知道(昆虫学家研究过他们应该是知道的)。
五月某日晚上,天降大雨,在室内只听得有虫子噼里啪啦地往窗户上飞,探头望窗外,只见有一团团的飞虫在路灯的光晕中横冲直撞。翌日早上打开窗户一看,窗台上一大片虫子翅膀的残片,薄如透纸,一叶一叶又一叶,应该某种飞蛾的残留吧。翅片又薄又轻,吹一口气,成百成百地飞舞起来,然后缓缓地落下,半天不落地。
校园旅游
每天都有人在校门口排队,是游客,在规定的时间里,凭证件进入校园,当然,是免费的。学生老师则凭证件自由出入,家属也自有专门的出入证。
平时学生上课期间,校门不对外开。到了中午下课时间,也即不到十二点,会放入一大批游客,晚上五点后,也允许游客进入,但总量有所控制。周末则是自由进出。
每当中午,或者傍晚,或者周末,或者节假日,校园里有一半以上的人是游客,除了人,最多的东西是照相机和手机,手机往往武装有自拍杆。大摇大摆地走,叽里呱啦地说,嘁哩喀喳地拍,那是旅客的特点。
南普陀寺就在学校隔壁。不时会有和尚进入校园。他们往往一身土黄色的袈裟,偶尔也有青衣青裤的,天气再热也穿戴齐整,不会袒胸露背。长袖长衣摆,随风起舞,也是蛮好看的。他们的脚上往往穿一风凉的僧鞋,有搭襻,有袜子,不露脚趾。
哦,间或也有尼姑,不过比较少见,她们往往不说话,即便说话,也是细声细气。她们的袈裟大都是青灰色的。
和尚与大学生同路而行,确是厦大校园的一道风景。
课堂
当时,外文学院的大多数课程安排在囊萤楼上。囊萤楼离群贤校门即西校门最近,想当年,这栋楼是中国共产党厦门第一个党支部诞生的地方,20世纪的20年代,一批热血青年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组织活动,发动群众……
第一学期,我给研究生上课的教室是那栋楼里的111教室,又是最靠近校门的。在此上课,在我,最富有象征意义:进厦大教书育人!
第二学期,我给本科生上的一门文学阅读课安排在了集美楼的一间老教室。集美楼和同安楼一样,教室老式,没有空调,夏日里靠老式的电扇送风送凉。我记得,当年鲁迅在厦大短期教书时,曾经住在这栋楼上的一间房里,现在,那里辟为了鲁迅纪念室,里面摆了一张床,一张桌,一些简单的家具,都是老式的,当年的样式吧。
在集美楼里上课,也是别有一番滋味。门外就是廊道,遮风挡雨的,但不时有游人走过。偶尔,游人中有聊天的,有打手机的,有拍照的,有嬉笑的,全然不顾告示牌上的警告。我在课堂中会探出脑袋,冲外面走廊“嘘!”一声,让那些噪音消于无形。
第三学期,囊萤楼和集美楼分别装修,教室改在了南光三楼外文学院的新教室。这整栋楼位于白城海滩边上的高坡上,教室凭窗临海,则是另一番风景。
游泳池
我喜爱游泳,故而对游泳池比较关心。门票便宜,教工5元,学生2元,几乎等于免费。但要有一个健康证,实际上也就是保证一下眼睛和皮肤没有传染病。
到了第二学期,游泳池面前的大操场施工,影响了游泳池进入的道路,到处泥泞不堪,赶上那些日子连日阴雨绵绵,去游泳池的路越发难走,几处低洼已经积水,只得放几块石头或砖头,作为踏脚之点。
第三学期,开春之后连日低温,游泳池生意冷冷的,管理得好像也很稀松。问他们露天泳池的水温是多少,他们就往指示牌上一指,可指示牌上连日都没有改写了,“水温”一栏始终是“14度”,令人好生怀疑,这么冷还能游吗?
情人谷
所谓的“情人谷”,俗名只是厦大水库,点明了其物理特征。而所谓情人谷,名称中有了一点情感。
有传说,当年鲁迅写给许广平的《两地书》中的很多情书,是在这里酝酿的,我听了将信将疑。姑且任何吧,毕竟这也算是个美好的假设。
去情人谷的游客很少,因为路远了些,还得爬山,走上坡路。但那里湖面宽阔,比较幽静,可以环湖走上一周,约莫需要二十来分钟,一路都是花花草草,各类树木,还有一些闽南传统风格的坟墓,墓道呈现有一定坡丛的Ω形,没在荒草从中。这令我想起我曾研究过的法国世人克洛代尔的散文诗集《认识东方》。
芙蓉隧道
厦门本身多隧道。从机场到厦大一路,要走几段长长的隧道。隧道多,一是说明厦大多山,二是当年战备形势所迫。如今用来行车的隧道,当年的防空,防弹,隐蔽,储藏功能想必会多一些。
厦大芙蓉隧道有一大特点,两边都是学生的涂鸦作品。我在厦大芙蓉隧道走过多次,都是为了欣赏涂鸦,每隔一段时间,会发现有新的涂鸦作品出现,替换掉原来的那些。就其内容来看,大多为毕业前夕,即将离校的学生为纪念或曰怀念大学生活而条案的,友谊、恋爱、怀旧、勉励等为主题。从画面来看,有的作品看来出于业余高手的手。看的其中的几幅,你情不自禁地会拿出手机来照相。
花伞
女学生走在厦大,往往会带一把伞。晴天遮太阳,雨天挡雨。
但有时,某女生从小路上走来,毫不顾及对面行人。人未到,伞先来,让人不得不躲避,闪开一步,或举手抵一下伞尖。打伞者对此恐怕毫无意识,或是低头看手机,或是与同伴聊天,根本不在意行路中的小小文明规矩。
随便啰嗦几句,厦大的学生走路往往不像“走路”,我的意思是走得没有道理,没有规矩,或者不如说不懂得走路中的“文明”。窄窄的一条小路,一帮子同行的学生往往会三四人并排走,让对面过来的人不知道该如何迎,是你自己让呢,还是让他们让,也让后面的人无法超越,因为他们几乎其在闲逛,走得很满呢。
还有就是走路看手机,而且走得还不慢,也有一边骑车一边看手机的,确实是交通安全的隐患。
还有呢,校内的大路,可驶汽车,课骑自行车,同时可走人,但路面是砌石,为的是(大概),长骑车和自行车走得慢些,因为骑车在砌石上有些颠,有的学生就骑到人行道上来,你骑也就骑好了,他还在你身后响铃,意思是你作为行人得让他骑车的,太过分了,真实岂有此理。
食堂
厦大大概是国内少有的几所学生去食堂吃米饭不用付钱的大学。要强调一下,只是米饭免费,馒头、面条、包子、饺子还是要付钱的。学生吃米饭时,象征性地刷一下学生卡,“嘟”的一响计数为“0”,大概只计个什么数据吧。记得有毕业生离校之前,用自己的学生卡查了一下在食堂吃的免费米饭的量,结果出来一份统计,告诉他:“某某同学,你在学校期间,消费了5225两米饭”,那同学在微信上调侃自己居然是个饭桶。但是,我帮他算了算,平均每天却只吃三两六,还真的不算什么饭桶。当然,这样算不准确,没有算上假期,也没有算上需要付钱的面食,馒头、面条什么的。但毕竟,在他四年的求学期间,国家(学校?)替他付了5225两米饭的钱。
我本是勤俭人,一般中午去食堂,夫妇两人每次买四到六份菜,一般是十几元,不超出二十元。吃不完,装在饭盒中,带回去,晚上吃。晚上我就不出来去食堂吃了,在公寓中熬点杂米粥,或下点面,简简单单。
去凌云食堂吃饭,得上山,填饱肚子的同时,又运动减肥。
餐厅的特色
勤业餐厅的馒头是闻名遐迩的,据说是一绝。我吃过,很不错,但只是不错而已,倒是没看出到底有多绝,不过,在买馒头的窗口前,我每每看到有教工和家属模样的大叔大婶,会买上满满一大塑料袋的馒头,提落着拿回家去,脸上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南光餐厅做老婆饼有名,每天下午六点,专柜前会排起长队,每人限买两个,价钱xx元。
勤业餐厅的沙茶面也很好吃,自己选料,大师傅掌握火候来做,窗口前往往人满为患。
端午节来了,食堂有粽子,4元钱一个,糯米中有肉、蘑菇、鸡蛋、海蛎,花生,味道不错。中秋来临,我们在餐厅买过几次食堂自制的月饼,6元一个,味道不比大礼盒的差。
勤业餐厅的重修完成上,三楼专卖自助餐。那自助餐是元宵节开始开卖的,25元钱一人,但要凭教工证来消费。自助的意思,就是管吃到饱的意思。开业头几天,学生证也可消费,于是出现了所谓“饿得扶着墙进去,撑得扶着墙出来”的现象,网络上一传十十传百。不几天,就不让凭学生卡消费了,想来当初是拍脑袋作的决定,亦或是好心让学生尝试,只是低估了学生的饭量。后来,我去吃自助餐时,特意留心看了看,觉得菜跟楼下的也差不多,只是让人自己动手选了拿而已。
游客进学校后,可在芙蓉餐厅的三楼吃饭,那里的窗口都由私人承包,分别供应各种地方特色的小炒,小吃,当然主要是闽南的土菜、海鲜,什么海蛎煎、面线糊、鱼丸子,等等。价钱不贵。有时候,学生也会来这里打牙祭解馋。
会场上的掌声
厦大建校日是1921年的4月6日,每年校庆都有种种纪念活动。
我赶上的校庆是2016年的95周年,纪念活动的规模很大,请了几十位德高望重的老校友回来参加校庆活动。记得纪念大会上主持人要宣读在主席台上就坐的校友名单,名单很长的,主持人强调说,为节省时间,请与会者在所有名单宣读完之后一并鼓掌致意。
很好,主席台上只有校友,没有领导,一个领导都没有。大家乐得不鼓掌。但当主持人念到已故校友数学家陈景润的夫人由昆的名字时,全场自发地响起了掌声,掌声雷动。这大概表达了师生们对人才的怀念和崇敬。
还记得那天的会上有几个发言很精彩,93岁的校友1944级机电工程学系的周詠棠先生不仅回忆了抗战期间在后方的长汀艰难办学的经历,而且还特别谈到了为学校做出贡献的校工,让人心中很是感动。其实,为95周年的校庆,校工们连日工作,绿化、修建、补路、洒下的是汗水,换来的是整洁,完成是工程,得到的应该是尊重。
教师代表戴民汉教授谈到了自己的初恋在母校厦大,立即得到了意外的掌声。这掌声是会意的喜悦,是衷心的祝愿,令发言者很欣慰,他连声强调,初恋的是现在的夫人。这时候,掌声中多了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