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余中先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6

我的高考日记

$
0
0

(本文原载《传记文学》2017年10月号)

    翻看我四十年前的日记,参加高考的全过程又历历在目。这是一段历史,里面什么样的滋味好像都有。青春、理想、奋斗、迷惘、彷徨……什么都有过。

这里,把它们摘录出来。特别说明,并没有增一个字,同时却删除了与高考无关的部分(用[……]表示)。

另外,要强调的是:那时,还没有使用“高考”一词。

 

一 报考

 

197710月,得知“文革”后恢复高考一事,我正在舟山群岛出差,当时我已经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工作。我是70届初中生,上山下乡去了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萧山围垦海涂四年,74年去了嘉兴,76年进城到杭州工作。

1021日那天,当我在舟山定海北门招待所阅报栏前白纸黑字地读到了中央关于恢复“高考”的决定时,记得当时脑子里“嗡”的一响,模模糊糊地意识到,改变命运的一刻似乎就要来了。尽管,在几个月前,已有流言在传,要恢复高考了!

上大学是我多年的梦想,1970年上山下乡之前,我只读过小学五年,初中两年。在生产建设兵团期间,我曾两次得到群众推荐,本来也有机会去上大学。但73的那一次,在政审时被淘汰了,记得当年就有所谓的“张铁生白卷”事件。74年那次总算推荐上了,但只是去读中专,在嘉兴地区农业学校学了两年“农作”专业。也正是因为有了两年中专的学习经历,这才有了后来1976年毛主席去世以及“四人帮” 粉碎的关键时刻进城去农科院工作的运气。

得知我们这些被文革耽误了的整整一代知识青年可以参加高考,我确实是热血沸腾,当时便决定报考。记得,整个省农科院,职工和家属就有不少人报名,但原本的初中生就我一个人报考。为我的事,我工作的土壤肥料研究所还专门开过会,讨论并同意了我的报考。所领导当时还找我谈话,说是,这是一次机会,你可以报考让祖国来挑选;不过不可以影响工作,意思是说,备考要在下班之后的业余时间来做,而且还说,考不好不可闹情绪。我当时是满口答应,那时的我,根本不考虑有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备考,也没想过考不上又会怎么样,一心想的只是,终于有机会参加高考了,还不狠狠地来他一下子!农科院为高考的事还特地成立了一个招生办公室,办公室就一个人,是我农校中的一个同学,负责到跑腿,什么都干。







(当时的准考证)

 

1977114  星期五 晴

今日刘健来,谈起学习一事,认为形势逼人,非得下苦功学不可,不然的话就要被淘汰,有此危险。但苦战能过关。

 

115  星期六 

学习有的很有趣,有的很头痛,同心情有关系,学下去有味的,埋头就进去了,不肯放下,如“爱不释手”。无味的啃也啃不动,越学越伤脑筋,如“对牛弹琴”。

 

1116  星期三 

今年大学招生,我已报了名,报考外语专业。

这是一次让祖国挑选的机会,我一定要好好准备功课,去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同时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不管考上考不上,都要好好工作,好好学习,为祖国的革命建设事业贡献一切。

 

1117  星期四 

对于报考大学,一定要端正态度,让祖国挑选,绝对不闹情绪。[……]

 

二 备考

 

我的初中是所谓“复课闹革命”和“学工学农学军”的两年,真没学什么文化知识,那时候,教材很简单,只有语文、数学和英语三本书。语文主要学“毛选”,也有鲁迅的作品,再就是工农兵的诗作,两报一刊的社论和文章。数学课也很简单,代数方面只学到了因式分解,一元一次方程,最难的就是一元两次方程,两元一次方程;几何方面,有三角形,最难的恐怕就是圆,学了圆周率“π”。英语记得只上了七八课个,第一课是“万岁:Long live”,第二课是“万寿无疆:A long long life to”,第三课是“无限忠于:Be boundlessly loyal to”,最后两课分别为《东方红》和“缴枪不杀”。完全是硬凑到一起的,一点儿都没好好学读音(国际音标什么的),语法也根本不会。物理和化学基本没学,化学课记得只上过一堂,一个大眼睛的美女老师教导我们:“世界上的物质都由分子组成,分子则由原子组成”。刚刚对世界的结构有了个最初的概念,就被告知没有了第二堂化学课。物理课上了最基本的“电”,学会了安装日光灯,知道了启辉器的作用。

这样的基础,如何能保证考得上大学?当时,农科院里也有不少人讽刺我,说得大概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我自己分析了一下,觉得我还是有些基础的。语文,我通过参加“评法批儒”小组,学习了一些古汉语基础;数学,通过7374年的“推荐上大学”的复习,自学了三角函数、圆、椭圆(抛物线)等;历史,通过学“马列六本书”同时也自学了欧洲的近代史而英语,我从1974年起就通过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了英语广播课,也有一些基础。跟同时报名参考的知青弟兄相比,我还是有些优势的。

于是,我利用大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且是业余时间)复习起了各门功课。要知道,那时候,整天开大会政治学习,根本就不让请假。所谓政治学习,主要内容是“揭批四人帮”“三大讲”“农业学大寨会议”“学毛选第五卷”。好在那时候精力充沛,开会之后,工作之后,还有一股使不完的劲来复习备考。我那时刚进农科院,因为年轻,常常出差,在上虞县的海涂围垦试验点蹲点,整天就我一个人,做完工作,我就把点点滴滴的时间利用起来备考。从杭州前往围垦试验点,要坐火车,接下来坐乌篷船,我就把路途中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记笔记。

 

1110  星期四 

取土取了一天。将轮作田和深耕培肥试验的0-100cm剖面、容重样品都取了。

在田间操作了一天,够累了。晚上学习英语。

 

1112日 星期六 晴

今日取土一天。晚上学习业务,及英语。

 

1122  星期二 

今天复习数学,二次函数,圆。[……]

 

1124  星期四 

今天文化复习了一天,准备明天考试。

这两天身体很不舒服,大概是劳累过度了吧?

 

1125  星期五 

今天一早骑自行车去苋桥中学参加“初考”考试,730进场,800-930考数学,1000-1130考语文,都是闭卷考,不能看任何参考书和数表。

数学题中约有一半的题我答不出来,估计得分在50分之下,语文马马虎虎。数学有一题三角函数求证没答,一题对数运算没答。一题三角形面积最大值没答。其余有一题圆与直线相切运算有错误,不查表求sin 15˚运算有错误。语文四个内容:作文(题目是赴考),要600字以内,给一篇短文分段落,写中心意思,改病句和解释词组。

考得不好,可能录取不了,只悔自己基础太差。

 

需要说明的是,1977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很多,如何考试也由各省市自己定。我所在的浙江省决定先来一次“初考”,淘汰掉一批人,然后再在12月正式统考。上文日记中记的1125日的考试,就是“初考”。记得当时我的“准考证”上写的正式名头是“江干区笕桥中学点高校、中专、技校招生文化水平审核入场证”。

没想到,我顺利通过了“初考”。接下来,就是交照片和报名费,参加正式考试。报名费只交人民币三角。

 

125  星期一 

[……]接到招生办公室通知,要我交照片和报名费。[……]

下午去江干区招生办公室,那是在城站下去过望江门,52路电车抚宁巷站旁边的区委。交了照片和报名费0.30元。听有几个工厂单位的同志在说:该厂参加初考的21人中,去掉了四人,剩下17人参加统考,而这四人表现都是很好的,17人不如四人。为什么这样做,群众有看法,等等。127日去领准考证。[……]

 

129  星期五 

这两天,抓紧复习历史和外语。将法语前三册复习了一下,打算每天复习四课。下星期复习数学。

 

1211  星期日 阴

今日复习。上午复习外语,下午开始复习数学。[……]

 

1212  星期一 

今日在图书馆里钻了一天。读中国历史,自夏商至唐。下午读世界古代史,上古中古两部分,做一些笔记。

 

1213  星期二 

复习法文,及中国近代史。[……]

 

1214  星期三 

复习法文及数学。[……]

 

 

三 高考

 

1215  星期四  多云

早起大雾。因为今天是全省高校统考第一天,我七点钟吃了早饭就骑自行车到江城中学(雄镇楼街心花园旁边),这是江干区第二个试场,另一个在杭九中。江城点有二十五个考堂,每个教室约三十人,估计有七百人赴考。上午八点半到十点半考语文,下午一点半到三点半考史地(理科考理化)。

考卷之题都很难。语文有五个内容:一是成语中单词注释:有“色厉内,欲盖弥叱咤风云,高屋瓴,流水不腐,户枢不。”二是改病句。三是注释毛主席诗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四是古文译成白话文(宋人攫金)。五是作文:路。我对第一题有几个词注不出,第三题“为”字注不出,其余都做了,但不知对不对。

史地考得内容比较广,共有三张卷子。历史题有:一,填空,二,解释几个历史上的事件:丝绸之路,黑水党,《中俄伊犁条约》,共产国际,三,谈谈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四,谈谈慕尼黑协定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当前世界的现实的经验教训。第一题有一个我没填,就是在太平天国时,浙江人民在慈溪打死的洋枪队头目(华尔)。第二题中,黑水党没答。中俄伊犁条约答错了。(为什么中东地区是美苏争夺的一个焦点。)

地理部分,第一是填空。第二是答东北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第三是华东地图,填空,第四是美国地图填空。我在填空中答错一个安徽的煤矿,在华东地图中答错洪泽湖,在美国地图中,答错了一个城市芝加哥,两座山,阿巴拉契亚山和落基山没答。

考生议论纷纷,说今天题目难,我想,难固然是难,但只要学得全面而扎实就有把握回答。听考理科的人讲。理化题也难。我今天上午提早二十分,下午提早半小时交卷。

 

1216  星期五  多云转阴

今天考数学和政治。

对我来说,数学最难,共七道大题,外加二题加试。我答了:一、二、三、四,四题。第一题中有一题未做,只做了两题,第二题三题中做错了一题。第四题乱做一通,不知道对否。看样子要不及格了。

政治考卷还算好答。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作的最大贡献是什么?为什么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是什么?什么叫唯物论,唯心论?为什么要恢复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什么?为什么说苏修是世界战争最危险策源地?什么叫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能立即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批判“四人帮”的老干部就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反动政治纲领。

去考文科的考生中,有一部分人数学没考,半个小时不到就出考场了。中午在江城中学休息。下午考完同小卢一起回来。

 

1217  星期六 

[……]下午和小卢一起到江干区教育局加试外语,英语。考场在幼儿园,时间1:30-3:30。考卷有七个内容。一,写出几个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二,注音,给单词用国际音标注音。三,改病句。四,用介词填空。五,造句五句。六,英译汉。七,汉译英。参考题:When I sing the Song The East is Red.

 

要说明的是,我参加高考,要骑自行车从杭州的北面(笕桥附近)赶到南面(南星桥附近),路程不短,有整整十公里,自行车要骑上差不多近一个小时。中午只好在考场附近的小餐馆随便吃一点什么。考场附近,中午都有考生在紧张准备,都挎一个书包,拿个小本子或参考书或小纸条,不是翻书查阅,便是念念有词。可说是“临时抱佛脚”;也可说是“临阵磨枪不快也亮”。我还记得很清楚,上午考数学时,不少文科考生基本都没考,因为不会,他们就在考场闭目养神半个小时,然后就出场准备其他课程去了。

从我自己的感觉来看,数学大概考了个一般,有50分就谢天谢地了。语文还可以,毕竟古文没有什么压力,作文自己觉得写得还流畅。史地方面,对“为什么中东地区是美苏争夺的一个焦点”一题,我自以为答得很好,我以“巴以冲突”为例子来分析,从该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亚非欧三洲交界)、战略资源(石油)、民族矛盾(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历史冲突)、宗教渊源(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几方面来找原因。在考试后与其他考生对题时,把好多人都说得一愣一愣的,大概他们都不知道。

而英语,我跟同考的小卢(农科院卢姓研究员的女儿)对过答案,发现她答错的那几题我还都答对了,因此,对英语成绩还有些信心。记得1217日英语考试之后,我心情大好,连看了几场电影。

 

1218  星期日 晴

昨天纪念周总理视察我院二十周年,晚放电影《兄弟中国人民的使者》《红日照万代》《大寨小武术队》《白求恩大夫的故事》。从六点五十分到十一点四十分。今早起不来了。

 

是看电影累的,还是连续三天高考累的,还是高考期间一直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松了,外加看电影累的,以至于当年二十三岁的我早上都“起不来了”?

我由于报考了外语专业,所以被通知还得加考英语口试,以及法语笔试和口试。于是,刚刚松下来的神经,一下子又紧绷起来了。半个月里,我突击复习英语和法语,连电影也舍不得看了(单位农科院几乎每星期都有露天电影放映)。

 

197815  星期日 晴

[……]今天是法语加试的日子。一早起来,就去教师进修学校(原灯塔中学)。有杭州、绍兴、嘉兴三地区的考生来考日、法、德语。其中法语五十六人,德语一人,日语七十多人。上午笔试,下午口试。笔试有四个内容:一是动词适当形式填空,十二小题,二是用代词回答问题(七小题),三是汉译法(七小题),四是法译汉,一短文,回答得马马虎虎。

下午口试可难了我,除模仿外,朗读我是结结巴巴,对话更是一问三不知,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回答也没准备。真该死!看来这一关是很难通过了。[……]

 

110  星期二 

[……]我上午去文二街杭州外国语学校参加英语口试。

本人感觉这次口试仍不理想,主要还是听力和反应力。

 

至此,从11月的 “初考”,到12月的“统考”,再到1月初的“加考”,大大小小共考了十次。算得上是“过五关斩六将”了。外语考试时,有两点我记得很清楚。一是:法语口语的主考女老师长得端庄美丽,多年后我才知道,那是南京大学的汪文漪教授。二是:英语口试时有时间表达方面的题,其中一题目,我用英语回答说是“三点四十五分”,老师却再三追问还可以怎么说,我最后回答说:“四点差一刻”,老师很满意地点了点头。

四 录取

 

我们报考的是77级,但考试是在77年的12月进行,录取则要到78年初。其间的等待也是蛮熬人的。

那年的春节是27日,我回老家宁波过年与父母家人团聚,其间也说到了高考的事,亲戚朋友一方面佩服我的勇气,另一方面也为我担心,毕竟我没有上过高中,初中时也没有好好学习,怕我考不上。而我也是心里很矛盾,一方面承认自己水平不行,另一方面则觉得大家都是这个水平,考上考不上还不一定呢。

 

220  星期一 

这几天只管上课,听数理统计分析,其他工作一概不管了,不过还有些分心。入学通知书究竟来不来了呢?据说二十日左右发通知。消息也没有,不由得我猜想不定。

[……]

 

225  星期六  多云

今天,我接到电话通知,我被录取在北京大学。

中午打开水时,广播员小邓告诉我:江干区委来了通知,要农科院派人去领通知,并做好考生的思想工作。我估计可能是改变了报考的大学与专业,因此,预先打预防针,要我服从祖国的分配。

下午,又来了通知,要农科院迅速派人去领通知,并说明我是北大录取的,具体专业还不知,待正式通知到后才能知道。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里万分激动,美好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从去年十一月,盼望成了现实,实在高兴。今天,我感到:这件事只有在华主席领导下,粉碎四人帮,抓纲治国的大好形势下才能产生。要在过去,根本不可能。大学招生法改得好,最可我们的心。

我将在大学里更努力地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服务。

 

227  星期一 

我接到正式的入学通知书,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普通班学习,我的心情特别激动。能在伟大祖国的首都学习,能在英明领袖华主席身边读书,这真是幸福。我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以优异成绩向党汇报。

[……]

 

228  星期二 

晚上,所里开了一个欢送会,由土壤室同志参加,并有农校同学几人一起参加。[……]

大家畅谈了一下,对我提了满怀热忱的意见。老董老王老冯老林在肯定了我的成绩以后。对我提了如下几点希望:

一,入学后,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要善于学习先进,同学们中肯定有许多好的、优秀的人。

二,要虚心,不能骄傲。

三,要相信群众,相信党,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间、师生间的关系。

四,一定要加强身体的锻炼,使之适合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

五,学习要有重点,要攻一门法语,带少量几门,以便集中精力。

六,坚持又红又专,保持成绩。

这些意见和希望,都是金玉良言,我一定要牢记这些满腔热情的希望和诚恳的意见,并且这样去做。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根本就不知道报志愿是怎么回事,我的第一志愿报的是南京大学,其它志愿分别有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照现在的高考录取法,我大概是上不了北大的,那时却是北大的招生人员先查了考生分数档案。多年之后,当我分别见到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77级法语专业招生的负责老师苏文平和汪文漪时,他们都说对我的档案有印象,当然,那已经是后话了。很可能是因为北京大学招生调档的原因,我接到通知书晚了几天,已经快到2月底,那时,新生大多已经报到入校了。

接到通知书起,则是一连数日的喜气洋洋。记得高考之后,为放松心情,我在1月份一连每个星期都会去看电影,记得有《刘三姐》《甲午风云》《今天我休息》《槐树庄》《农奴》,都是文革前拍摄的中国电影,看电影不为别的,只为放松紧张的心情。另外,当时我正在阅读古代小说名著《儒林外史》,那范进中举之后的疯傻模样,让我实在哭笑不得,因为我也有类似的感觉,只想发泄一下。记得在等待通知书的那一个多月中,我那几次下乡出差蹲点,在绍兴地区上虞县的围垦地农业科学试验点,面对一望无际的海涂,曾经放开喉咙大声吼叫来的。

228日开完欢送会,第二天31日我就坐火车前往北京,途中经停转车的车站分别是嘉兴、杭州、天津。到北京,已经是33日凌晨零点45分。在北京站等待头班的公共汽车103路,然后332路,到北京大学站时,还不到早晨七点,天色才微微亮。我的高考进程就这样圆满结束,大学生活也就这样正式开始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6

Trending Articles